當前位置:涼山州網首頁 > 涼山資訊 > 涼山會東 > 會東旅游 >  會東旅游

        會東旅游

        文章編輯:涼山州網(www.800yao.com)  時間:2015-05-02 22:10:35 瀏覽:   【】【】【
            會東縣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、彝族為主要少數民族的多民族雜居縣。縣境內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各異,彝族有語言有文字,傈僳族、布依族有語言無文字。彝族服飾樸素大方,男子上裝為前開襟衣,下裝為中褲腳,老年男子頭纏胡縐帕子。女子下穿百褶裙,上裝為右衽上衣。戴耳環、領泡、手鐲,大多數男女均披披氈。彝族的主要節日是火把節和彝族年,火把節最為隆重。彝族過去有搶婚習俗。彝族喪葬均行火葬,信仰多神,畢摩、蘇尼最為突出。彝族傳統文化有神話傳說、故事、山歌、音樂舞蹈、格言、諺語、爾比爾吉最具特色。
           
            嘎且且撒勒舞。會東傈僳族喜愛跳嘎且且撒勒舞,多在婚嫁、節日期間和豐收后自發起舞,素有“谷子黃,傈僳狂”的民諺。嘎且且撒勒舞起源于生產勞動和模仿大自然。人們在遷徙的過程中,形成了白天狩獵,夜晚圍火而息,燒食獵物的習俗。每得獵物,大家便圍之歡呼雀躍,后逐漸發展演變成嘎且且撒勒舞的基本動律:曲膝,擰身,兩手上、下、左、右甩動,用力跺腳,翹腳,前后合腳等。最終,形成了自娛性的民族民間集體舞蹈——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。會東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現存40余種腳法。其中:以腳數多少命名的如半邊腳、一邊一腳等15種;以動物形象命名的如毛羊攢頭、鷂子翻身等7種;以其他方式命名的如老人腳、姑娘腳等20余種。舞者通常用一支笛子為嘎且且撒勒舞作音樂伴奏,吹奏者實為腳式變化的指揮組織者。旋律起伏幅度不大,有強烈的節奏感,善于運用反復變換樂節位置,短小的曲調常隨舞蹈的不斷重復而反復吹奏,舞蹈者隨笛子曲調的變化而改變腳式。
           
            2008年,會東縣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(傳統舞蹈)項目被確定為首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,2009年,被確定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2010年,被確立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           
            布依族傳統文化。以傳世銅鼓在當地布依民族中著稱于世,主要歌舞有嗩吶、月琴、洞簫、銅鼓、打花色、銅鼓刷把等。源于攜程旅行網
        涼山州網公眾號

        你可能感興趣的有

        涼山州土蜂蜜

        關于我們 | 網站申明 | 廣告合作 | 文明上網 | 投訴建議 | 涼山新聞 |服務條款

        網站聲明:本站中包含的內容僅供參考,并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果有侵權,請聯系管理員進行刪除,謝謝

        Copyright ©2008-2025 www.800yao.com 涼山州網 工信部備案:蜀ICP備18013883號-1

       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四川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法律顧問:張松

        川公網安備 51342502000017號